自然的饋贈
天氣好的時候,有可能在去長春的飛機上,看到茫茫原野上,一面巨大的湖泊。那是420 平方公里的查干湖,蒙語查干淖爾,白色大湖的意思。每年十二月末至春節,是漁民冬季捕魚作業的黃金期。這種漁獵文化源于一萬多年前的史前文明,風行于遼金,盛行于清朝,一直延續至今。冰雪中,查干湖畔的屯人們跳起舞蹈,背上上千米的漁具,牽馬駕犁朝茫茫的冰湖深處飛馳,絕對讓人大開眼界。
馬車拉的是當天需要使用的大網,每張網使用壽命大概在15年。管人的叫漁把頭,管馬的叫馬把頭。每個作業隊大概60人,基本都是農閑的農夫冬季來賺個過年錢。
零下20攝氏度的湖面最多承重5噸的車輛,每年也都有游客不注意連車帶人掉湖里的事故。
而真正讓全國人們都知道查干湖冬捕,卻是源于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第一集,《 自然的饋贈》。查干湖冬捕第一網里最大的那條魚叫頭魚,每年都會拍賣,象征年年有魚風調雨順。2011年拍賣價格29萬元;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就飆升到34萬元。
我特地找到任長箴,她是《自然的饋贈》的分集導演。正在單向街書店,和美食家歐陽應霽,宣傳新片《原味》。
聲音特別有激情的任導,她一開始就反對我說 “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記錄如何將自然的饋贈經過捕獵、采掘、加工、制作成食材,比食譜更加重要。”任長箴對此有著強烈的感受:“查干湖十年時間才長成的胖頭魚,對食客來說,是珍饈美味,但對于獲取它的人來說,是勞動對象,他們需要克服氣溫、時間等等困難。我想讓大家敬畏自然,一瓢一食都來之不易。”
早上開工第一件事是給馬掌馬蹄鐵,說不清楚是馬蹄鐵打疼了,還是身上汗水太癢,馬兒紛紛在雪地里打滾撒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