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楠楠,咨詢師開始與劉娟進行交流。劉娟,結婚10年了,老公也是銀行的員工,婚前兩人感情很好,可婚后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夫妻平日交流的內容就潰乏了很多。咨詢師問劉娟,“家里四個人,平時與老公都交流什么?”
劉娟:“主要是談談孩子……”
咨詢師:“那與婆婆的交流呢?”
劉娟:“主要是談談孩子……”
咨詢師:“身邊還有朋友、同學什么的嗎?”
劉娟:“工作太忙、太累,朋友與同學都聯系的很少了”
咨詢師:“理解,那與孩子主要都交流什么”
劉娟:“主要是學習……我們工作這么辛苦,得讓孩子好好學習,將來不要像我們這么累”。
咨詢師:“除此之外,你自己還有其他什么興趣與愛好嗎?”
劉娟:“沒有了,我主要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孩子學習上了”
照顧者型人格類型,本身對他人就較為關注與照顧。劉娟,將自己工作之余所有的時間,都集中到了孩子學習一件事上,孩子能不感覺到窒息嗎?在學校有老師、在家里媽媽又充當著老師,甚至比學校的老師更嚴格,難怪楠楠面對媽媽,有時說話都緊張結巴。為了啟發劉娟,咨詢師順手指了一下身邊的辦公桌。“劉姐,你覺得這張桌子怎么樣?”
劉娟看了一眼回答:“很好呀”。
咨詢師又伸出一指,指到桌子的一角說,“來,你看桌子的這一塊,怎么樣?”
劉娟順著手指看過去,“咦,怎么回事,這個角的桌面怎么坑坑洼洼的!”
看著劉娟舔著手指在桌角上來回擦,咨詢師靜靜地微笑,劉娟突然好像明白了。自己把所有的關注度放在了孩子身上,又把對孩子的成長聚交到了學習上,就像現在,再好的桌子,當你盯著一角也會看到瑕疵,何況是幾歲的孩子。
咨詢師看著頓悟后劉娟,慢慢地引導,關心孩子沒有錯,但過度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會阻礙孩子正常的成長,讓她無處可逃。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我們有多種心理角色:媽媽,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照顧衣食住行;老師,關心孩子的學習教育、給予生活的正向引導;伙伴,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學生,把孩子當老師,給予孩子充分的認可與尊重,并向孩子多學習,傾聽孩子的視角。現在你的心理角色有哪些沒有做到呢?劉娟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只做了媽媽與老師,很少陪孩子去玩,從沒有把孩子當過老師。咨詢師繼續啟發,所以說,孩子只有與伙伴分享成長的快樂,在學校面對老師,到了家里當然要躲著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