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惠能《六祖壇經》
(公元638—713)
佛教興起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北部地區,這都得益于喬達摩·悉達多一生的傳教。喬達摩·悉達多是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一個小國的王子,他看到了世間種種苦難,大為震驚。于是他隱居起來在一棵大樹下沉思了多日,試圖尋找苦難的根源,最終他大徹大悟,成為了佛陀,或者“大徹大悟之人”,并且他以自己的所悟開始傳播一種新教義。
喬達摩生長于古印度的婆羅門教世界,并且也接受其教規(我們在前面的《薄伽梵歌》(17) 中已經提到):世界不是真實的,一切都是虛幻;每個人從生到復生,生死輪回多次。生死輪回之間是因為前世所行善惡,所產生“業力”,每個人都應“遵守世界的法則”,完成自己的責任。在這一傳統思想的基石上,佛陀提出了他的新思想:“四諦”。“四諦”包括眾生皆苦、苦源自欲,克服欲的需要遵循“八正道”(正見、正志、正業等等)。佛陀最重要的思想是指出欲望使人沉湎于業的輪回,即使來世的痛苦更加深重,人在幻象的推動下也會難以自拔地追求來世。幸而佛陀的教導可以幫助人擺脫這欲的輪回,進入“涅槃”的境界,靈魂用寂滅的方式得到解脫。
悉達多死后幾百年,佛教在印度、南亞和中亞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在公元1世紀傳入中國,又從中國傳到朝鮮和日本。幾百年里,佛教內部產生了不同的學術觀點和流派,出現了大量的經文(佛經,至少在名義上,所有的經文都是佛陀的教誨)。“大乘佛教”是佛教在中國最大的教派,這一流派的教義認為:只要信徒保持虔誠,就可以在菩薩的幫助下脫離輪回,進入天堂(這與悉達多原始樸實的涅槃說相去甚遠)。“大乘佛教”在中國非常流行,眾多的信徒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刻印佛經,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虔誠。
公元5世紀末到6世紀初,“大乘佛教”發生了重大轉變,產生了名為“禪宗”的新的靜坐冥思教派,更多的西方人可能對這個字的日語發音“zen”更熟悉。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是一個傳奇性的僧人,他的出身無人知曉。禪宗教導人們:對解脫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宗教善行,也不是尋求菩薩的幫助,而是真誠地打坐參禪,將教義、經文、欲望與雜念徹底拋棄,尋求與天地的融合,期待一種頓悟境界的來臨。
菩提達摩的新流派內部同樣出現了派系之爭,各個流派爭奪正統的地位。最終,禪宗被一個人神奇地整合為一。惠能本來是中國南方一個沒有文化的木匠,成為一名禪宗和尚后,迅速在講經傳道方面表現自己的天才,成為禪宗公認的六祖。他直接接過菩提達摩的衣缽。他的生平和著作記錄在《六祖壇經》中。
《六祖壇經》的名字十分奇異,它沒有記載佛陀的教誨,卻被成為“經”,這在佛學經典中這是獨一無二的。這本書由三部分組成:惠能的自傳,長長的講經,一系列言語、敘事、經義的片段。最有趣的自傳部分被認為是惠能對一個名為神會的僧人“口述”,由后者記錄下來的,因為惠能被描述成一個目不識丁的人。這完全沒有根據,這本書在惠能去世后很長時間才出現。流傳的惠能教義是內容的來源,同時還收錄了眾多有價值的對話。這本書涉及到的惠能講經的內容肯定已經在口頭流傳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