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贊譽推薦
中文版序言
第四版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舊大陸各大文明的出現和確立(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 人類歷史之初
第二章 文明擴散的第一階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第三章 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東的世界主義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確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五章 希臘文明的確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六章 中國文明的確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七章 蠻族世界的變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一部分進一步閱讀書目
第二部分:各大文明之間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 希臘文明的繁榮(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
第九章 希臘化文明的傳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十章 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亞洲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榮和擴張(公元200~600年)
第十二章 蠻族入侵和農耕文明的應對(公元200~6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十四章 中國、印度和歐洲(600~1000年)
第十五章 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響(1000~1500年)
第十六章 中世紀歐洲和日本(1000~1500年)
第十七章 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邊緣
第二部分進一步閱讀書目
第三部分:西方的支配地位
第十八章 地理大發現及其世界影響
第十九章 歐洲的自我轉型(1500~1648年)
第二十章 歐洲的外圍:俄羅斯和美洲(1500~1648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蘭教王國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體(1500~1700年)
第二十二章 1500~1700年的遠東
第二十三章 歐洲的舊制度(1648~1789年)
第二十四章 美國和俄國(1648~1789年)
第二十五章 亞洲對歐洲舊制度的反應(1700~1850年)
第三部分進一步閱讀書目
第四部分:全球性世界主義的開端
第二十六章 “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引起的西方文明轉型(1789~1914年)
第二十七章 亞洲對工業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反應(1850~1945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1914~1945)
第三十章 1945年以來的全球競爭和世界主義
第四部分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譯后記
中文版序言
J·R·麥克尼爾
(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之子)
本書初版于1967年。我父親打算把它作為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興起》(也即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簡體中文版)的教材版?!妒澜缡贰返钠取段鞣降呐d起》短小得多,雖然比他在世界歷史領域所作的最后努力《人類的網絡》(2003年出版)的篇幅要大得多。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讓學生可以理解其內容和思想。其中幾個部分是在全家去加拿大東部的愛德華王子島度假的帳篷里寫作的。這個小島是我父親的出生之地,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1964年夏天,他帶著全家在那里度假一個月。母親每天帶著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和我去海邊,而父親則用打字機在我們身后的帳篷里寫作。
威廉·麥克尼爾于1917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溫哥華,其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從小就顯示出對歷史學的興趣,年輕時就立志要撰寫世界歷史。20世紀30年代,他讀到了阿諾德·J·湯因比的三卷本《歷史研究》,被它深深地吸引。湯因比的著作涉及全球各地,時間跨越幾千年,提供了完整的人類歷史。這在當時是非同尋常的,與威廉·麥克尼爾接受的歷史學教育形成鮮明的對照。當時的歷史學局限于歐洲和現代美國史。但是湯因比還考察了中國、印度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千年歷史。我父親當時20多歲,就立志將來也要寫湯因比那樣的歷史學著作。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服兵役,他被耽誤了幾年時間。當他20世紀50年代開始撰寫時,他更清楚地認識到,湯因比強調世界文明的隔離是錯誤的。他認為文明之間一直是相互聯系的,這些聯系常常是社會變化的通衢。這種認識成為《西方的興起》和《世界史》的指導原則。
在美國,直到20世紀60年代,歷史學專業仍然對世界歷史持懷疑態度。名牌大學都不教授世界歷史課程。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歷史研究的方法是更專業化。他們認為歷史研究最合適的單元是民族國家,或者至多是大洲的歷史。
在芝加哥大學教授世界歷史的威廉·麥克尼爾是極少數的例外。他在課程中使用自己編寫的教材——就是你現在拿在手中的,這本教材有助于他得知如何過幾年就修訂一次。像所有的教材作者一樣,他試圖根據最新研究和解釋修訂,使它跟上時代。但是他的主要觀念貫穿本書的各個版本。
在世界歷史教學方面,他不是孤獨的。社區大學、兩年制大專、一些州立大學也教授世界歷史。這些院校的名望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低于名牌大學。但是它們的課程設置不那么保守。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院校的移民學生越來越多,他們(或者他們的父母)是出生于墨西哥、韓國、中國臺灣、菲律賓、古巴和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這些學生常常對世界歷史比對歐洲歷史更感興趣。此后幾十年中,美國大專院校里移民和移民后代的比例不斷增大,教授世界歷史的合理性也不斷增強。最終,美國有數千所大專院校、高中開設了世界歷史課程。現在美國每年至少有25萬學生學習世界歷史課程。教師們可以選擇的教材多達24種,但是很多教師仍然喜歡選用麥克尼爾的《世界史》。
21世紀,隨著世界被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世界歷史知識的合理性進一步增強。對中國來說,非洲和中東現在比50年或100年前顯得更加重要,美洲也是如此。本書是由一位世界歷史的先驅性歷史學家所編寫,在這方面將能給你提供幫助。
第四版前言
威廉·麥克尼爾
一本書能夠行銷30多年,一定有其原因。本書的兩個特點也許可以解釋它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強的生命力:首先,正如初版“前言”所解釋的,它從一個簡單的視角出發,對于世界歷史的敘述一以貫之,容易理解;其次,與其他大多數教科書相比,它尤為清晰簡潔。
正如最初所設想的,這本書一定要寫得簡單明了。因為,《世界史》起初是作為《世界歷史選讀》(Readings in World History,10卷,牛津大學出版社,1968~1973年)的配套讀物,目的是讓學習世界史的學生們可以借助這些選讀材料來深入地了解人類的過去,同時,有一本篇幅適中的簡便教科書提供給他們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樣一來,不同的觀點就能夠擴大和豐富這些材料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歷史視域,學生們就有可能不依賴于任何一個導師的意見,開始形成他們自己的理解。
也許,這是對學生們能夠做什么和愿意做什么的過于樂觀的看法。無論如何,只有少數世界史教師使用10卷本《世界歷史選讀》,因此,這些資料不久就停止印刷了,而計劃中的一套世界歷史圖片資料集,則未能出版。不過,這本《世界史》教科書卻不溫不火,銷量穩定,年復一年,總能發現足夠的購買者,可以讓牛津大學出版社有理由繼續銷售它。但是1978年刊行本書第三版之后,一直沒有再修訂。所以,到1997年,本書最后一章的內容已經過時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們決定推出新版,更新相關內容。
因此,這次修訂的成果就是:全新的第30章,并附上了最新的地圖;后面,第四部分的進一步閱讀書目也作了適時的更新。
一旦寫到近期發生的歷史事件,觀點問題總是會顯得十分敏感,正如本書1978年版的最后一章已經過時了一樣,今日的世界變化如此之速,新加的這一章早晚也會變得不盡如人意。盡管如此,我仍然想努力延長這一章的“保質期”,對于那些基礎的、根本性的變化給予特別關注,而盡量少糾纏于細節。
而且,努力描繪出整個廣闊世界的近期歷史的關鍵之處,是個人判斷力的一種鍛煉——顯而易見,而且不可避免。對古代歷史的敘述也是如此,不過,史學研究的悠久傳統可以指引我們通往久遠歷史的路徑,與之相反,我們自己的時代卻因為年代太近,難以達成共識。因此,歷史學家處理近期事件的時候,有很大的自由度;故而,新撰第30章是否成功地刻畫了這個世界,這個我們與許多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人共同分享——盡管不是那么地舒心如意——的世界,就有待于他人的判斷了。
于康涅狄格州科勒布魯克
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