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立
小學1 年級的兒子有兩周常常把午飯剩回家來(老師不允許倒剩飯),跟他說吃不了可以少盛飯,但不能浪費糧食。他同意了,表示一定做到“午飯光盤”,“再?;貋砭徒o你當晚飯。”我說。
好了幾天后,圣誕節晚上又帶著剩飯回家了,晚餐滿桌的牛排烤雞,他面前放著半碗剩飯。
“圣誕大餐變成剩飯大餐了嗎?”他嬉皮笑臉地說。
“你答應了的哦,再剩回來就當晚飯。”我和顏悅色地說。
他吃了兩口面露難色:“把這些吃了就吃不下牛排了。”
“你還有吃不下牛排的時候?”為娘我在心里“哼”了一聲,不過還是很慈祥地切了一小塊牛肉遞給他說:“不耽誤。”
半碗飯艱難地進行到還剩兩口,小爺把碗一推堅決不吃了,還沒等我開口,旁邊一堆“親爸親媽”都來講情,只有我這“后媽”堅持用溫柔的聲音說:“兒子,你以后會成為一個特棒的男人。”“為什么?”他滿心戒備地看著我,在一次次斗智斗勇后,他知道娘親絕對沒那么好講話。
“你吃完了剩飯,做到不浪費,而且兌現了你的承諾,能夠履行諾言的男孩子,以后一定是個特棒的男子漢。”在我的贊揚聲中,他頂著“高帽子”把最后兩口吃干凈了,此后三個月他再也沒有剩過午飯。
在這件事中“吃剩飯”不是懲罰,是他在兌現諾言、愛惜糧食,做到了應該得到表揚。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是我一直在嘗試的,就好像成年人的工作中,能用積極的思維方式去想問題的人,總能活得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