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文摘】
六虎攔路:激情第一階段
2013年5月11日,第一天:踏上征程
5月11日清晨,我終于踏上了期待已久的漫漫征程。對于騎行者,最為理想的狀態是:在寬闊平坦的公路上騎行,沒有機動車的威脅,沒有灰塵的糾纏,沒有陽光的暴曬,天氣涼爽,綠樹成蔭,美景相伴,音樂相隨,最好再來點順風,強度不要過大,營養及時補充,在目的地,美味佳肴和舒適的房間正等在那里。但我知道,這根本就是“空想社會主義”,與之相反,在2100多公里的漫長征途上,十只攔路虎正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我這個冠心病患者的到來。
驚人的巧合
起程日期定在5月11日,這是幾個月前早就選好的日子。因為“五一”過后,氣溫明顯上升但不至于酷熱,白晝越來越長,雨季尚未來臨,工作上也是可以離開的最佳時機。
而5月11日是星期六,我是用帶薪休假的時間騎行,25年的工齡讓我每年可以享受15天假期。如果一次休完,這15天最多就可以連接四個雙休日,加起來就是23天。天哪,這在過去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盡管昨晚吃過一片安定,一覺醒來,才5點鐘。我忽然在想,歷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大事發生?
目光掃過床頭柜,著名探險記者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映入眼簾,令我不由想起1996年的珠峰大山難。
17年前的今天,世界屏住呼吸,把目光投向了珠峰——此刻,曾在兩個月內征服珠穆朗瑪、喬戈里、洛子峰,在七個月內登頂七大洲最高峰的最負盛名的高山向導、新西蘭人羅布·霍爾正在珠峰南峰上,通過衛星電話絕望地與遠在家鄉的妻子通話。從前一天下午2:30登頂,他已在海拔8750米以上、狂風呼嘯、攝氏零下幾十度的生命禁區無氧掙扎了十幾個小時。盡管身邊還有滿滿的兩瓶氧氣,但面罩上的流量調節閥被冰堵住,令他無法吸氧;盡管他試圖去掉這些冰,但他的雙手都已凍傷,雙腿再也不能挪動半步;盡管兩個技藝高超的夏爾巴人正準備前來營救,但惡劣的天氣讓任何救援都變得徒勞。
自1852年珠峰被確認為地球最高點,就招來了眾多狂熱的攀登者。1953年5月29日中午,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夏爾巴登山家丹增·諾蓋成功登頂珠峰,人類第一次站在地球之巔。這之后的60年,珠峰成全了超過3000人的登頂夢想,但也葬送了500多人的生命。
1996年5月10日凌晨,由羅布·霍爾率領的冒險顧問公司探險隊、美國登山家斯科特·費希爾率領的瘋狂山峰公司探險隊和高銘和領銜的臺灣探險隊共33名登山者,離開4號營地,向山頂進發,拉開了珠峰登山史上頭號大山難的序幕。
曾在2003年5月22日登頂珠峰的萬科董事長王石,在給《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中文版作的序中寫道:“《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給我們回放了1996年5月發生在珠峰上的一次山難,四支登山隊中共有12人遇難,令人觸目驚心。當然,造成山難的是難以預測的暴風雪,但是當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人為的因素也占據著相當關鍵的位置:假如領隊費希爾和霍爾始終堅持他們的原則,到了‘關門’的時間,不管走到什么高度都必須下撤;假如作為向導的布克瑞夫能夠忠于職守,放棄自己無氧登頂的夢想而專心服務客戶;假如夏爾巴領隊始終在履行領路和制定路線的職責,而不是干了別的;假如費希爾不是一味隱瞞自己的疾病;假如作者本人能夠跳出慣性思維而不是對哈里斯的困惑熟視無睹……事情將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但這些假如畢竟沒有出現,慘劇因此發生了。直接導致了12人遇難、多人受傷的大山難。
對這本被稱為登山者的圣經的暢銷書,我已看了多遍。對于有著登山傾向和山難情節的我來說,這本書從另一方面使我對西行路上的海拔問題格外重視。
今天臨行前突然再看到它,想到那些長眠于高山冰雪之中的攀登者,我的心境瞬間蒙上一層陰影:難道這僅僅是一種巧合?